『禁錮.重拾』結尾
- 南蠻成員
- Mar 15, 2017
- 3 min read
南蠻今年舉辦的「『禁錮.重拾』二二八七十週年紀念活動」,在昨天畫下句點。自二月中以來,南蠻先是在活動頁上陸續介紹了十二位臺南在地的受難者,接著,在二二八紀念日至三月中旬,於校園內的蔣介石銅像處佈置了受難者圖像展,並搭配每天中午的受難者故事短講。除此之外,南蠻也安排了兩場專題演講,邀請到臺南新芽的嚴婉玲學姊,以及《歐洲的心臟》一書作者林育立先生,分別主講「1947、1987、2017,二二八在臺南」、「『牆倒之後、民主之前』──東德轉型正義的困頓與挑戰」兩場講座,並與臺南女中演辯社合作,以「蔣介石銅像存在校園的利與弊」為題,進行一場辯論示範賽。活動期間,除了長期小額募資開跑,以及學校拆除蔣介石銅像,南蠻也在上報及蘋果即時論壇上分別刊登了「為何到現在還被要求大聲唱誦『吾黨所宗』」、「歷史教育也應該落實轉型正義」以及「學校拆了銅像,然後呢?」三篇文章。這一系列的活動,使南蠻有長足的進步。
除了加強我們規劃行政的能力,在撰文與執行等過程中,也深化了我們對轉型正義和自身追求的瞭解。撰寫十二位受難者的故事,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那段不義的歷史,更明白了轉型正義之於臺灣的重要性;除此之外,尤其體會到臺灣史資料的搜羅匪易,也看到臺灣史研究者的付出與辛勞。兩場專題講座,分別帶來對二二八和德國轉型正義的深入思考,聽完講者的分享,才發覺這些問題有如此多的眉角。
這次活動名為「禁錮.重拾」,是希望能透過重拾那段被禁錮的歷史,不只對南蠻自己,也讓參與的同學體會到轉型正義的價值與必要。然而,重拾不是為了放下,是為了看見。活動期間,適逢學校拆除校園內的蔣介石銅像,清理權威遺緒,當然是轉型正義的第一步,但學校拆除銅像的舉動背後,卻完全沒有歷史教育的意義,甚至還和轉型正義劃清關係,這令我們深感可惜。借鏡德國轉型正義,德國保存部分柏林圍牆的遺跡,或是拆除後在原地豎立告示牌,提醒人們壓迫曾經存在,也警惕自己,讓不公不義別再發生。因此,南蠻決定在這次「禁錮.重拾」紀念活動結束之後,繼續長期在校內原蔣介石銅像處擺放一塊展板,展板內文如下:
「『拆除銅像是轉型正義最直接,也是最廉價的方式。』
臺南女中蔣介石銅像於1977年,依內政部公布之「塑建總統蔣公銅像注意事項」豎立校園,是威權之手伸入校園的痕跡。於2017年3月11日正式拆除。
威權遺址的拆除,是臺灣轉型正義的第一步,不過,我們仍須不斷省思,壓迫的遺跡被拆除了,被壓迫的證據不再佇立眼前,我們會不會就此遺忘這段歷史,或從此不再在意呢?
『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,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。』
威權的圖騰已然撤除,在記憶的層面,我們能做、必須做的,卻還有很多。
請大家不要忘記,毋通袂記。唯有記得,才能時時警惕自己,使壓迫不再發生在這座島嶼。」
本次「禁錮.重拾」系列活動到此結束,雖然不夠圓滿,但這是身為高中生的我們,能為臺灣轉型正義付出的小小力量。我們是南蠻,雖然不夠成熟,但是我們有心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