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禁錮.重拾」判決書與判決書間的生死之別──姜炎坤|臺南受難者人物介紹

  • 鄭韶昀
  • Feb 24, 2017
  • 2 min read

  姜炎坤於一九四七至一九五零年擔任臺南下營鄉鄉長。任職期間,他積極推動三七五減租,使鄉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主都同意與佃農換約。楊德全、陳窗等共產黨員,見其推行政策頗具成效,便吸收姜炎坤入黨,並組織「曾文地區工作委員會下營支部」。二二八事件發生後,臺灣省工委會臺南縣下營支部獲破,陳窗供出組織關係,警察循線逮捕姜炎坤,其入獄後遭到刑求逼供,最後因「意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,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」,處無期徒刑、褫奪公權終身。

  原被判無期徒刑的姜炎坤,卻在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二十六日,於臺北馬場町遭槍決,得年三十二歲。為了釐清這起荒謬的司法事件,家屬提出「歷年辦理匪案彙編」影本,指姜炎坤本被判無期徒刑,卻遭槍決,進而向法院聲請冤案賠償,但臺北地院以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檢送的姜炎坤叛亂案案卡,及案卷銷燬清冊,認定姜炎坤本來就以叛亂罪被判處死刑,經國防部核定後移送保安處槍決,並沒有誤殺。

  聲請遭駁回後,家屬再次提起覆議,司法院冤賠覆議委員會也認為本案確實存在疑點,家屬提出的資料指出姜原是被判無期徒刑,國防部應該要能提出姜炎坤遭槍決的原始資料,以證明是合法執行死刑,而非以姜炎坤案的案卷及判決書都因年代久遠而銷毀為由,搪塞家屬。

  另外,由於當年政府完全封鎖消息,家屬無從得知父親的生死。就連在獲知父親的死訊之後之後,姜炎坤的兒子林勝哲還花了十多年的時間,只為尋找父親的墳塚。在六張犁公墓的叢生雜草中,山溝旁一塊刻著「姜炎坤之墓」的簡易石碑,葬送了一個本應幸福美滿的家庭。而姜炎坤最後寄送回家的信件,上頭寫著「寄些信封,脫脂棉信紙來,郵票在此(監獄)買…就此擱筆餘待後續。」的一封單純書信,卻成了遺書,本應擱筆餘待的後續,卻再也沒有後續了。擔任助產士的妻子楊續,在丈夫姜炎坤被槍斃後,因親友紛紛撇清關係,不敢親近,生活陷入困頓。為了生活,她只好四處主動探詢哪家有產婦待產,含辛茹苦地帶大孩子。

  無論是遭到誤殺,還是原本就判死刑,姜炎坤家庭破碎的事實都已經造成,也在家屬心中留下一個永遠的結──判決書與判決書之間的字句差異,是生死存亡之間的脆弱關聯。轉型正義有很多的步驟與層面,其中,釐清事件真相、追究責任以及賠償,都是缺一不可的元素。沒有完整的落實轉型正義,一個個消逝的生命就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正義。其中,釐清真相不應該只是歷史學者的責任,政府也應該要有所作為,坦白地提出檔案及史料,而非將之掩藏,如同國防部試圖以檔案已銷毀為由搪塞家屬。如果連受害者家屬的平反與傷痛都無法顧及,我們又如何讓歷史的悲劇轉化為集體的記憶,讓錯誤不再發生?

Recent Posts

See All
「禁錮.重拾」心得

在「禁錮重拾」系列活動在校園裡開始後,我們聽到了許多不同的聲音,有鼓勵的言語、有好奇的問題,當然,也有不少的質疑。 在校內推廣轉型正義的概念,一直是南蠻的初衷。轉型正義有很多的層面,調查真相、起訴元兇、賠償、紀念等等,但是高中生終究不夠專業、能力有限,我們沒有權力自己撤除校...

 
 
 

Comentários


文章分類
Tag
Facebook

© 2017 created by nan.rebellion

bottom of page